福鼎白茶历程,福鼎白茶的简单介绍

卑甲辰 白闻 2023-06-03 09:24 256

   快速切换目录:

福鼎白茶历程,福鼎白茶的简单介绍

福鼎焕珍白茶制作工艺包括哪几个步骤?

福鼎白茶的制作工艺,一般分为萎凋和干燥两道工序,而其关键是在于萎凋。萎凋分为室内自然萎凋、复式萎凋和加温萎凋。下面,我们就来详细的了解下福鼎白茶的工序步骤。

福鼎白茶工序步骤


1、茶菁采摘:嫩度与匀整度


采茶也是一个技术活,采银针的时候就只能采银针,不要把叶子也弄下来造成条索过长也浪费了叶片,后期还要再加工抽针;也不要采摘得过短,芽头不完整,干茶外形不佳;

摘叶飞花干脆利落,采针就都采针,采牡丹一芽二叶就得全是一芽二叶,这样后期加工的的原料才匀整,品质相对一质,也方便操作。

这就是为什么普通人采茶、要不就采摘不标准;要不就是采摘很标准,速度却很慢,耗时费力却得不偿失:银针没及时采完,都变成了牡丹寿眉,经济效益太低。

福鼎白茶历程,福鼎白茶的简单介绍

2、萎凋:日光萎凋、室内萎凋与复式萎凋

萎凋,是白茶制作的关键工序。萎凋,其实就是茶叶的水分流失过程,让茶叶外形与内含物缓慢发生变化,如水解或氧化作用,最终达到适度轻微发酵的白茶品类特性。

根据萎凋方法的不同,可分类为日光萎凋、室内萎凋和复式萎凋;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日光萎凋一般只用于极少量的银针生产,看天吃饭,限制太多,效益低下;而室内萎凋和复式萎凋为实际生产中的主要萎凋方式。

(1)日光萎凋

指纯粹利用太阳光日晒,将茶叶鲜叶逐步萎凋至干毛茶的程度。一般用于价高小众的银针产品,萎凋时只选取早上或傍晚的柔和阳光、与阴凉透风处交替摊晾,耗时长,难以做到大批量生产。

(2)室内萎凋

分室内自然萎凋和室内加热萎凋,室内自然萎凋是指在近似自然的环境下,将茶叶摊晾萎凋的过程,一般通过模仿自然风的气流等措施来控制调整室内的温湿度。

室内加热萎凋,一般是阴雨天气或大批量普通茶品如寿眉的制法。根据加热方式的不同又有管道加热与萎凋槽加热之分。

室内加热萎凋,一般在室内设置热风道、鼓风机、排气扇等装置,让茶叶长期处于一定的温度湿度之下,达到快速失水的过程。效率高,产量大;却也容易导致失水不平衡、内部转化不到位。

(3)复式萎凋

综合了日光萎凋与室内自然萎凋的方法,除了昼夜交替带来的日晒与室内阴干区别,白天日晒的时候也会根据茶叶情况进行阳光晾晒与阴凉处甚至室内摊晾的交替工序把控,繁杂,却是一泡好白茶的必要条件。

虽然说不同的萎凋方式是为了适应天气与现代化的生产需求,但不可否认,日光萎凋与复式萎凋有着无可复制的优势:独特的阳光日晒之味,毫香蜜韵最显,陈化价值最高。

3、干燥:传统碳焙与机器烘干

传统碳焙,是指用木碳焙火烘干茶叶的一种传统干燥方式,通过一系列的热转化(焙茶)让底沸点香气挥发,高沸点的熟香显露,加速多酚氧化反应、降低苦涩,促进糖分解和焦糖化使水带甜的过程。

机器烘干,一般指电烘,恒温定时批量操控,方便快捷,为现代化茶叶干燥常用的方法。

传统碳焙可以将白茶的寒性温化,现饮舒适;陈放更佳。但耗时费力,多为精品白茶的干燥方式。

4、发酵度与干燥度:细节把握,匠心制茶

所有的流程看下来,是不是已经有点懵圈?其实细节见真章,日光萎凋里的时间、向光或背光、什么时候是向光、什么时候是背光、复式萎凋的阴干时长与地点选择、萎凋鲜叶的薄厚度……

日晒并不是一动不动地晒,而是专人看管,根据太阳光的折射度随时调整位置

干燥到什么时候需要进行风选或挑梗?从竹笾完成萎凋下来是否还要翻晒、什么时候要堆积开始养茶、初焙的温度与时间、复焙的时长与温度变化把控、拼配的原则与经验等等,所有的小环节无一不考验着制茶师傅的功力与耐心。

福鼎白茶品质特征

1、制白毫银针。外形条索肥壮挺直披毫,色泽银白,整齐洁净,内质香气清高,毫香持久,鲜醇嫩爽,汤色杏黄清澈,叶底幼嫩肥软匀亮。

2、制白牡丹。外形叶张肥嫩,毫心肥壮,叶态伸展,芽叶连枝,叶缘垂卷,破张少、匀整,色泽灰绿,毫色银白,内质香气清鲜纯正,毫香浓显,汤色淡杏黄,清澈,清醇清甜,叶底叶色黄绿,叶质柔软鲜亮。

3、制新工艺白茶。外形条索粗松尚卷曲,褐绿色,匀整,内质香气略显板栗香,醇厚爽适,汤色橙而清澈,叶底匀整舒展。

福鼎白茶主要品种分为: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寿眉等,不同的品种具有不同的特点,品质各具特色。福鼎白茶还具有白茶性清凉,消热降火,消暑解毒等特点,是保健功效不错的茶品。

福鼎白茶制作方法


主料:甜杏仁20克、鸡蛋1个、大米30克

调料:水800毫升、冰糖适量

做法步骤:

1、将甜杏仁用温水浸泡半小时

2、大米加清水洗净备用

3、泡好后用手搓掉杏仁皮,留下白仁备用

4、将去皮的杏仁和大米放入豆浆机

5、豆浆机内加入800毫升水,开启豆浆机榨汁

6、20分钟后关掉豆浆机,将打好的汁液过滤除渣

7、除渣后留下奶白色液体备用(这个是杏仁汁哦)

8、将杏仁汁取出适量倒入小锅里,加入冰糖。最好用不粘锅

9、小火煮沸约10分钟至冰糖溶化

10、将鸡蛋打开一个小孔,把蛋白从小孔里倒入碗中备用,一小碗杏仁茶用1-2个蛋白就够啦,喜欢的姐妹可以再加1个

11、关火,将蛋白倒入锅中,即刻盖上锅盖

12、焖30秒后打开锅盖,搅拌一下即可出锅装碗

白茶历史

白茶有何历史溯源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福鼎白茶历程,福鼎白茶的简单介绍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絝)而已。 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人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这就是中国茶叶史上白茶的诞生。

白茶的历史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不过《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

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珍稀白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茶树产“白叶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以原产地江苏溧阳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浸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珍稀白茶独有的特点.由于珍稀白茶它是在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与中国六大茶类“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指由绿茶中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珍稀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白茶.它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茶叶.与别的茶叶相比,溧阳白茶的显著特点就是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因此,溧阳白茶不仅喝起来口感好,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最近,白茶在女孩子中流行起来,还赢得了“美容茶”的雅号.。

安吉白茶有怎样的历史渊源

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

传说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蛇、白龟成 为神话故事主角,今有发现也必然报道。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中,其记 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北宋庆历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 ”宋 徽宗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 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

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 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 茶。

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 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后不知所终。

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春季发 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

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 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尔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又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的白茶树,嫩叶纯 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

当时县林科所的技术人员剪取插穗繁育成功,至1996年已发 展到1000亩,可以采制的只有200亩,年产干茶不足千斤。 因其氨基酸含量高出一般茶一倍, 为6。

19% -6。 92%,茶多酚10。

7%,在1989年浙江省第二届斗茶会上以“玉凤”茶名获99分的 最高分,次年又获99。 3分,1991年再获浙江省一类名茶奖。

安吉白茶,1996年每500克售价 1500 - 2200元,因数量少,供不应求。

白茶历史沿革是怎样的

白茶是一种生产历史悠久的茶类,唐宋时期就已经有关于白茶的记述,所谓“茶贵白”,即是认为茶色白者系品质上乘的象征。

目前市场上销售的白茶、干茶表面密布白色茸毫。白茶品质特征的形成,一是因为采摘多毫的幼嫩芽叶制成,二是制法上采取不炒不揉的晾晒烘干工艺,这是非常独特的。

据记载,福建白茶的加工,最早是在清朝乾隆37 ~47 年(公元1772 ~ 1782年),由建阳县漳墩乡橘坑村南坑的肖氏,以当地菜茶嫩芽叶采制而成,俗称“南坑白”或 “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 白茶的品类依茶树品种和采摘标准不同而区分。

大白茶新梢的肥芽制成的称白毫银针;大白茶或水仙品种枝梢的一芽一二叶制成的称白牡丹;采自茶短小的芽叶和大白茶的单叶制成的称贡茶和眉茶。 白茶由于制法不经炒、揉(只有新工艺白茶经轻揉),毛茶芽叶完整,白毫不脱,毫香清鲜,汤色浅淡,滋味醇和,持久耐泡。

白茶性清凉,有退热降火、解热止渴效果。

白茶的历史沿革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溧阳白茶的历史或典故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百八十余年了。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

珍稀白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茶树产“白叶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

以原产地江苏溧阳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

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

正因为神奇的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浸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珍稀白茶独有的特点。由于珍稀白茶它是在特定的优良生态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变异茶树,是大自然赐予人类的珍贵物种,与中国六大茶类“白茶类”中的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是不同的概念;白毫银针、白牡丹等指由绿茶中多毫的嫩叶制作而成的白茶;而珍稀白茶是由一种特殊的白叶茶品种中由白色的嫩叶按绿茶的制法加工制作而成的白茶。

它既是茶树的珍稀品种,也是茶叶的名贵茶叶。与别的茶叶相比,溧阳白茶的显著特点就是氨基酸含量高,营养丰富。

因此,溧阳白茶不仅喝起来口感好,而且还有利于身体健康。最近,白茶在女孩子中流行起来,还赢得了“美容茶”的雅号。

白茶发源地

白茶。

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福建北部的建阳、水吉、松政和东部的福鼎等地。

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

福鼎白茶历程,福鼎白茶的简单介绍

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 建阳市水吉漳墩等白茶产地 ,地处武夷山东南麓的山间小盆地。

这里群山叠翠 ,绿水蜿蜒 ;古道芳草 ,清溪扁舟。天时地利 ,使这里成为茶叶的最适宜区。

早在宋朝 ,这里就列入建安北苑贡茶属区 ,所产茶叶“皆曰北苑”。 大德年间(12 97~ 130 2年 )建安北苑贡茶失去应有地位 ,而逐步让位给武夷贡茶。

一直到清朝 ,建阳所产茶叶“但称曰武夷”。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其清雅芳名的出现,迄今已有八 百八十余年了。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

建阳白茶,是我福建省一个主要的外销特种名茶。产品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和寿眉数种。

20多年来,建阳白茶出口量占全县茶叶出口总量的70%左右。 建阳县水吉(含漳墩、回龙、小湖)一带生产的白茶历史悠久。

至同治年间(1862~1874年),白茶生产更有很大发展。最早以水吉小叶茶芽制银针,称为“白毫”,至1870年左右,水吉以大叶茶芽制高级白茶“白毫银针”,并首创“白牡丹”。

同治十三年(1874年)左宗棠《奏以督印官票代引办法》第七条:“所领理藩院茶票,原只运销白毫、武夷、香片、珠兰、大叶、普洱六色杂茶,皆产自闽滇……”。白毫,当时为水吉白毫,即白毫银针。

民国18年(1929年)版《建瓯县志》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今建阳县小湖、漳墩乡和水吉镇部分及建瓯县龙村部分)二里……”。 建阳白茶被誉为闽茶中的“独秀一枝”。

其产量占全省白茶类之60%以上,其中贡眉、寿眉又占全省白茶的80%以上。贡眉、寿眉的初制品称“小白”,其品质特征为:毫清秀显现,叶张细嫩,叶态舒展,叶缘垂卷,芽叶连枝,不带暗片、梗和非茶类夹杂物,芽毫银白,叶色呈灰绿、翠绿或墨绿,叶背银灰,叶脉微红;毫香鲜纯,香味清芳爽口;汤色杏黄清明;叶底毫显,匀亮软嫩。

白茶是一种不经炒、揉的片状或单芽制品,属轻度发酵茶。 采自大白和水仙等大叶茶树之单芽者,其制成品称白毫银针;大白和水仙茶树之一芽二叶者,其初制品称大白和水仙白,经精制拼配称白牡丹;采自小白茶树等小叶茶之一芽带二、三叶者,称“小白”,其精制品称贡眉和寿眉。

对鲜叶(原料)要求具备“三白”,即芽要白,其一至二叶要带白毫。 白茶以其独特的外形和内质,在国内外久享盛名。

清朝光绪年间(1875~1908年),水吉有茶商字号60多家,其中港商21家。二十年代,白茶由“广客采买,安南、金山等埠其销路也”。

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价值外,还有退热、降火和治麻疹之药效。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被列为高级馈赠品。

内销方面,在广东和闽南早有销售。作为传统出口茶类,95%销港、澳,其次是东南亚国家,少量运销欧美等国。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白茶除一般茶叶饮用滋味清香回甘甜爽特性;最大特点是其药理作用,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清凉解毒和退热降火,明目清心、清热解暑之功效。

另有研究认为白茶的功效有:防癌、抗癌、防暑、解毒、治牙痛,尤其是陈年的 白毫银针可用作患麻疹的幼儿的退烧药,其退烧效果比抗生素更好。 从上述内容来看,建阳是真正的白茶发源地。

白茶的起源是什么时候

白茶的起源于东汉。

白茶,素为茶中珍品,历史悠久。史载,东汉时期,一个叫尹珍的青年怀揣家乡生长自制的“荼”, 拜谒著名儒学大师许慎,遭门丁刁难,便在其檐下席地嚼“荼”,片刻,许慎整个府邸充溢着浓郁的茗香。许慎踱步而出溯源,随即便邀尹珍入书房,将其“荼”冲泡相观,但见其外形优美,白色叶底如银针坠壶,汤色碧绿明亮,品之顿觉味鲜而清爽醇厚,偶有淡雅苦味即刻津生口中。更激发其在《说文解字》中对 “荼”的注解,用“槚、茗、蔎” 译注“荼”字的色、香、味。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成书于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宋代的皇家茶园,设在福建建安郡北苑(即今福建省建瓯县境)。《大观茶论》里说的白茶,是早期产于北苑御焙茶山上的野生白茶。公元1115年,关棣县向宋徽宗进贡茶银针,“喜动龙颜,获赐年号,遂改县名关棣为政和”。

清嘉庆初年(1796年)已有白茶生产,当时以闽北菜茶品种为鲜叶。清咸丰、同治年间(1851—1874年),政和铁山乡人改植大白茶,并于光绪15年(1890年)用大白茶制银针试销成功,次年运销国外。白牡丹始创于建阳县水吉镇。1922年政和县也开始制造白牡丹,运销香港,价格比普通红茶和绿茶高出一倍多。

白茶,属微发酵茶,是中国茶农创制的传统名茶。中国六大茶类之一。指一种采摘后,不经杀青或揉捻,只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中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主要产区在福建福鼎、政和、松溪、建阳、云南景谷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云南白茶工艺主要晒青,晒青茶的优势在于口感保持茶叶原有的清香味。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

白茶文化背景

关于白茶的历史究竟起于何时,茶学界有些不同的观点。

有人认为白茶起于北宋,其主要依据是“白茶”最早出现在《大观茶论》、《东溪试茶录》(文中说建安七种茶树品种中名列第一的是“白叶茶”)中。也有认为是始于明代或清代的,持这种观点的学者主要是从茶叶制作方法上来加以区别茶类的,因白茶的生产过程只经过“萎凋与干燥”两道工序。

也有的学者认为,中国茶叶生产历史上最早的茶叶不是绿茶而是白茶。其理由是:中国先民最初发现茶叶的药用价值后,为了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

详解白茶的茶类及其名字的由来

详解白茶的茶类及其名字的由来

详解白茶的茶类及其名字的由来,很多人都爱喝茶,在饭后或者闲暇之余来上一杯茶,可以说是心旷神怡,但茶的种类很多,有些人甚至不知道白茶是什么,现在分享白茶的茶类及其名字的由来。

详解白茶的茶类及其名字的由来1

1、白茶是什么茶

白茶是属于一种微发酵茶,是我国传统的六大茶类之一,也是由汉族茶农创制并传承至今的传统名茶。还有白茶还被誉为我国最天然、最古老及最健康的茶类呢。白茶性质属于凉性的,具有清热解毒、消炎降火的功效,白茶是茶中的“贵族”更是茶中的珍品。

2、白茶名字由来

首先白茶顾名思义可以通俗地理解为白色的茶叶,有些茶叶有绿叶素所以是绿色的,那为什么白茶是白色的呢?因为是在清明前雨水比较多而阳光很少,此时茶叶刚刚长成,就被制成干茶,白茶没有经过杀青或揉捻,保留了芽叶完整的白毫,所以因它满披白毫,像银雪一样就被名为白茶。

3、白茶的分类

一种是根据白茶的采摘标准不同,人们把白茶分为芽茶和叶茶。采摘单片的'茶芽而制成的称之为“银针”,而采摘茶树叶片制成的则称之为“寿眉”,还有一种茶芽和叶片在一起的就称之为“白牡丹”。另一种是根据茶树的种类而分的:“大白”、“小白”及“水仙白”。“大白”即是采摘于大白茶树的茶叶,“水仙白”则是采摘于水仙茶树的茶叶,而一般福鼎白茶都成为“小白”。

详解白茶的茶类及其名字的由来2

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白色,故名白茶。六大茶类之一。白茶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基本工艺包括萎凋、烘焙(或阴干)、拣剔、复火等工序。萎凋是形成白茶品质的关键工序。白茶具有外形芽毫完整,满身披毫,毫香清鲜,汤色黄绿清澈,滋味清淡回甘的的品质特点。 属轻微发酵茶,是我国茶类中的特殊珍品。因其成品茶多为芽头,满披白毫,如银似雪而得名。此外,中国浙江的安吉白茶和贵州正安白茶因自然变异整片茶叶呈白色,不同于带有白色绒毛的一般白茶。

白茶,又称福鼎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顾名思义,这种茶是白色的,一般地 区不多见。白茶生产已有200年左右的历史,最早是由福鼎县首创的,因此又称为福鼎白茶。该县有一种优良品种的茶树--福鼎大白茶,茶芽叶上披满白茸毛,是制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这种茶片生产出白茶。茶色为什么是白色,这是由于人们采摘了细嫩、叶背多白茸毛的芽叶,加工时不炒不揉,晒干或用文火烘干,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来,这就是它呈白色的缘故。白茶是指一种采摘后,只经过杀青,不揉捻,再经过晒或文火干燥后加工的茶。白茶白毫显露。比较出名的出自福建北部和宁波的白毫银针,还有白牡丹。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陈橼教授在《茶叶通史》中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福鼎(唐为长溪县辖区),系白茶原产地。可见唐代长溪县(福建福鼎)已培育出白茶品种。因其仅有名称,能否作为起源证据还有待进一步商榷。有的学者认为白茶始于神农尝百草时期,湖南农学院的杨文辉先生就持此观点。他发表的《关于白茶起源时期的商榷》一文中提出白茶的出现早于绿茶。

福鼎白茶的历史是什么?

 福鼎白茶的历史

白茶是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绿茶、青茶、白茶、黄茶、黑茶、红茶) ,原产于 福建福鼎、政和、松溪等地。


白毫银针 研究表明:

白牡丹

中国茶叶生产史上最早出现的是白茶,我国利用茶叶已有四千多年的历史, 最初作药用,由于茶树萌发新芽有季节性,为了随时都能喝到茶叶,便将采集的 幼嫩茶叶晒干收藏起来,这便是最早的白茶,也是茶叶加工的开端。 《茶经》的记载 唐代陆羽《茶经》中记载到:“《永嘉图经》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我国 近代高等茶学教育事业创始人、著名茶学家、茶业教育家、制茶专家陈椽先生在 《茶业通史》指出:永嘉东三百里是海,是南三百里之误。南三百里是福建的福 鼎(唐为长溪县辖区) ,系白茶原产地。1.宋代的白茶 宋朝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 (成书于 1107~1110“大观”年间,书以年 号名)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 “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 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 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銙)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 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 有之,但品不及。” 宋子安著《东溪试茶录》时,将“白茶”列为茶叶七个品种之首:“茶名有七, 一曰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培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 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端,取其以为茶端,取其第二者为斗茶,而气味殊 薄,非食茶之比。” 2.明代的白茶 明代田艺蘅《煮泉小品》中称:“茶者以火作为次,生晒者为上,亦更近自然, 且断烟火气耳。……生晒茶沦于瓯中,则旗枪舒畅,清翠鲜明,尤为可爱”。 这说明当时的制茶原料至少是一芽一叶,干燥用日晒,其鲜叶标准与制茶工艺可 认为是“现代白茶”制法的雏形。3.现代白茶的起源与发展 现代白茶起源于清代的福鼎。清代周亮工在《闽小记》中记载:“太姥山古 有绿雪芽,今呼白毫,色香具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 《福建地方志》和现代著名茶学家张天福教授所著的《福建白茶的调查研 究》一书对此做了进一步的证实:在清嘉庆初年(公元 1796 年) ,福鼎人用 菜茶(有性群体种)的壮芽为原料,创制白毫银针。 约在 1857 年,福鼎大白茶茶树品种从太姥山移植在福鼎县点头选育成功, 柏柳由于福鼎大白茶,芽壮、毫显、香多,所制白毫银针外型、品质远远 优于“菜茶”,于是福鼎茶人于 1885 开始改用福鼎大白茶的壮芽为原料制造 “白毫银针”,出口价高于原菜茶加工的银针(后来称土针)10 多倍。 约在 1860 年“土针”逐渐退出白毫银针的历史舞台。

推荐